基于Webots官方实例moose,自定义dem三维地图以及对路径规划节点的行进仿真实例

06-01 1363阅读

Webots官方实例moose,自定义地图以及对路径规划节点的行进仿真实例

  • 引言
  • 一、环境配置
  • 二、自定义构建*DEM*地图
    • 2.1 *DEM* 构建原理
    • 2.2 数据保存与可视化
    • 2.3 技术要点总结
    • 2.4 建图代码
  • 三、路径规划算法
    • 3.1 数据预处理与障碍物定义
    • 3.2 A* 算法实现核心逻辑
    • 3.3 路径输出与格式转换
    • 3.4 路径规划代码
  • 四、Webots仿真实验步骤
    • 4.1.1 Webots官方实例
    • 4.1.2 修改原始的DEM数据
    • 4.1.3 修改控制器路径节点数据

引言

在本项目中,我们以Webots仿真平台为基础,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路径规划与仿真验证流程。首先,通过Python语言加载并处理自定义的DEM(数字高程模型)地图,用以还原具有真实地形起伏的仿真环境。在此地图基础上,结合A*算法进行路径规划,同时支持用户替换为自定义的路径规划算法,以生成可行的路径节点序列。最终,将生成的路径节点与DEM地图共同导入Webots仿真环境,驱动虚拟代理(如Moose机器人)沿规划路径进行自主导航,从而完成路径规划算法在实际地形条件下的可视化验证与效果分析。具体的效果如下所示:

moose小车路径规划行进实例(复杂地形,野外环境)

视频中展示了Webots仿真环境中虚拟机器人(Moose)按照规划路径顺利完成任务点访问的全过程。本示例适用于复杂地形环境(野外环境)下的任务调度、目标巡检等场景,为路径规划(路径跟踪)算法提供了清晰直观的技术验证方式。

一、环境配置

Windows, Webots 2023b, Python 3.8, Vscode, Pycharm

二、自定义构建DEM地图

在路径规划与地形仿真任务中,数字高程模型(DEM,Digital Elevation Model) 是用于描述地形起伏变化的重要基础数据。在本项目中,我们使用 Python 编程语言对 DEM 地图进行了自定义构建与可视化,构建过程结合了二维高斯函数模拟山丘地貌,生成具有真实地形特征的高度场。

2.1 DEM 构建原理

为了模拟复杂地形,我们采用了二维高斯函数生成多个山丘模型。这些山丘的叠加结果构成了整个 DEM 地形数据。具体而言,每个山丘由函数 generate_hill 生成,该函数通过设置基础高度 base、山丘最大高度 height、山丘中心位置 (x0, y0) 以及扩散系数 sigma 来控制山体的形态和分布。高斯函数能够模拟自然地形中常见的缓坡、圆顶丘陵等特征,使地图更贴近现实。

为了构建复杂地貌,我们在不同位置叠加了若干大小不同、形态各异的山丘,例如中心的大型山丘、小尺度的山包以及边缘的宽缓丘陵等。最终使用 np.maximum.reduce() 将这些山丘合并,得到一个尺寸为 50x50 的二维整数数组,表示每个坐标点上的地形高度。

2.2 数据保存与可视化

构建完成的 DEM 数据被同时保存为 .txt 文件和 .xlsx Excel 表格,便于在不同平台进行读取与后续处理。保存格式采用逗号分隔,保证通用性和可扩展性。

为了便于对地形直观理解,我们还实现了一个三维可视化函数 visualize_3d()。该函数基于 Matplotlib 的 3D 绘图功能,生成带有真实高差变化的三维曲面图。曲面图采用 terrain 配色方案,可以直观反映地形高低起伏,并在图中标注 X、Y、Z 三轴以及高度颜色条。通过这个可视化工具,我们能够在仿真运行前直观了解 DEM 地形是否符合规划与仿真需求。

2.3 技术要点总结

  1. 使用二维高斯函数灵活模拟多样山丘地貌;
  2. 高程数据支持导出为 .txt 和 .xlsx 格式,便于集成至其他模块;
  3. 支持 DEM 地形的三维可视化,辅助算法开发与仿真验证;
  4. 地图尺寸、山丘数量及分布均可自由配置,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拓展性。

2.4 建图代码

通过这种自定义 DEM 地图的构建方式,我们为后续路径规划算法的实验提供了可控、可视化的地形输入,有效提升了系统的测试性与仿真真实度。

import pandas as pd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# 生成山的函数
def generate_hill(base, height, x0, y0, sigma):
    """
    生成一个二维高斯形状的山丘(高程),用于模拟DEM地形数据。
    参数说明:
    - base:   地形的基础高度(整个地形的底部高度)。
    - height: 山丘的最大高度(相对 base 的增量)。
    - x0:     山丘中心在 x 轴的位置。
    - y0:     山丘中心在 y 轴的位置。
    - sigma:  控制山丘“宽度”或“扩散程度”,数值越大,山越宽、越平缓。
    返回:
    - 一个 50 * 50 的二维数组,表示包含该山丘的高程数据。
    """
    x, y = np.meshgrid(np.arange(50), np.arange(50))
    hill = height * np.exp(-((x - x0)**2 + (y - y0)**2) / (2 * sigma**2))
    return base + hill
# 生成DEM
base = 0
hill_big = generate_hill(base, 8, 3, 8, 3)
hill_small1 = generate_hill(base, 4, 15, 2, 2)
hill_small2 = generate_hill(base, 5, 17, 17, 2)
hill_small3 = generate_hill(base, 2, 5, 19, 2)
hill_small4 = generate_hill(base, 8, 19, 19, 9)
hill_small5 = generat
基于Webots官方实例moose,自定义dem三维地图以及对路径规划节点的行进仿真实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基于Webots官方实例moose,自定义dem三维地图以及对路径规划节点的行进仿真实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!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,内容摘自(百度百科,百度知道,头条百科,中国民法典,刑法,牛津词典,新华词典,汉语词典,国家院校,科普平台)等数据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! 图片声明: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,觅知网授权图片,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和百度,360,搜狗等多加搜索引擎自动关键词搜索配图,如有侵权的图片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。

相关阅读

目录[+]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