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类别分类中的宏平均和加权平均

06-01 1337阅读

前言

在处理多类别分类问题时,宏平均(Macro-average)和加权平均(Weighted-average)是评估模型性能时常用的两种聚合指标。它们都能将每个类别的独立指标(如精确率、召回率、F1分数等)整合成一个单一的全局指标,但处理方式有所不同,从而反映出模型性能的不同侧重。

宏平均(Macro-average)

宏平均是对所有类别的指标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。计算步骤如下:

  1. 独立计算每个类别的指标: 首先,为每个类别独立计算其精确率、召回率或F1分数等。
  2. 求取平均值: 然后,将所有类别的这些独立指标值相加,并除以类别的总数。

宏平均(Macro-average)是一种用于评估多类别分类模型性能的指标计算方法,它通过对所有类别的指标(如精确率、召回率、F1值等)进行简单平均得到。宏平均的计算公式如下:

假设模型有 C 个类别,对于每个类别 i i i ( i i i = 1, 2, … \ldots …, C ),计算其对应的指标值 M i M_i Mi​(例如,精确率 P i P_i Pi​ 、召回率 R i R_i Ri​、F1值 F 1 i F1_i F1i​ 等)。宏平均 M m a c r o M_{macro} Mmacro​ 的计算公式为:

M macro = 1 C ∑ i = 1 C M i M_{\text{macro}} = \frac{1}{C} \sum_{i=1}^{C} M_i Mmacro​=C1​i=1∑C​Mi​

具体到不同的指标,宏平均的计算可以细分为:

  1. 宏平均精确率(Macro-Precision):

    P macro = 1 C ∑ i = 1 C P i P_{\text{macro}} = \frac{1}{C} \sum_{i=1}^{C} P_i Pmacro​=C1​i=1∑C​Pi​

    其中 P i P_i Pi​ 是类别 i i i 的精确率。

  2. 宏平均召回率(Macro-Recall):

    R macro = 1 C ∑ i = 1 C R i R_{\text{macro}} = \frac{1}{C} \sum_{i=1}^{C} R_i Rmacro​=C1​i=1∑C​Ri​

    其中 R i R_i Ri​ 是类别 i i i 的召回率。

  3. 宏平均F1值(Macro-F1):

    F 1 macro = 1 C ∑ i = 1 C F 1 i F1_{\text{macro}} = \frac{1}{C} \sum_{i=1}^{C} F1_i F1macro​=C1​i=1∑C​F1i​

    其中 F 1 i F1_i F1i​ 是类别 i i i 的F1值,计算公式为:

    F 1 i = 2 ⋅ P i ⋅ R i P i + R i F1_i = 2 \cdot \frac{P_i \cdot R_i}{P_i + R_i} F1i​=2⋅Pi​+Ri​Pi​⋅Ri​​

    特点:

  • 平等对待每个类别: 宏平均不考虑每个类别中样本数量的多少,对所有类别一视同仁。这意味着,即使某个类别的样本数量很少,其在该类别上的表现也会对最终的宏平均值产生相同的影响。
  • 适用于类别不平衡但不希望少数类别被“淹没”的情况: 当数据集中存在类别不平衡,但你仍然希望模型在少数类别上也能表现良好时,宏平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如果模型在少数类别上的性能很差,宏平均值会明显下降,从而提醒你需要关注这些类别。
  • 对少数类别敏感: 如果少数类别预测错误,宏平均会受到较大影响,因为少数类别和多数类别在计算平均值时权重相同。

    示例:

    假设有A、B、C三个类别,它们的F1分数分别为0.8、0.9、0.5。

    宏F1分数 = (0.8+0.9+0.5)/3=0.733

    加权平均(Weighted-average)

    加权平均是对所有类别的指标进行加权算术平均,权重通常是每个类别在数据集中所占的样本数量比例。计算步骤如下:

    1. 独立计算每个类别的指标: 同样,首先为每个类别独立计算其指标。
    2. 确定每个类别的权重: 计算每个类别在整个数据集中所占的样本比例。
    3. 加权求和: 将每个类别的指标值乘以其对应的权重,然后将所有加权后的值相加。

    加权平均的计算公式为:

    加权平均 = ∑ i = 1 n w i ⋅ x i ∑ i = 1 n w i \text{加权平均} = \frac{\sum_{i=1}^{n} w_i \cdot x_i}{\sum_{i=1}^{n} w_i} 加权平均=∑i=1n​wi​∑i=1n​wi​⋅xi​​

    其中:

    • x i x_i xi​ 是第 i i i 个数值,
    • w i w_i wi​ 是第 i i i 个数值对应的权重,
    • n n n 是数值的总个数。

      公式表示将每个数值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后求和,再除以所有权重的总和。

      特点:

      • 考虑类别样本数量: 加权平均会根据每个类别的样本数量来分配权重。样本数量多的类别对最终的加权平均值贡献更大,而样本数量少的类别贡献较小。
      • 反映模型在整体数据集上的表现: 如果你更关心模型在整个数据集上的整体表现,尤其是在类别不平衡的数据集中,加权平均是一个更合适的指标。它能够更好地反映模型在多数类别上的性能,因为这些类别在数据集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      • 倾向于多数类别: 如果模型在多数类别上表现良好,即使在少数类别上表现较差,加权平均值也可能看起来不错。

        示例:

        假设有A、B、C三个类别,F1分数分别为0.8、0.9、0.5,样本数量分别为100、200、50。

        总样本数 = 100+200+50=350

        A类权重 = 100/350≈0.286

        B类权重 = 200/350≈0.571

        C类权重 = 50/350≈0.143

        加权F1分数 = (0.8×0.286)+(0.9×0.571)+(0.5×0.143)=0.2288+0.5139+0.0715≈0.8142

        总结

        宏平均和加权平均各有侧重,选择哪种平均方法取决于你对模型性能评估的优先级:

        • 宏平均(Macro-average): 更注重所有类别是否都能得到良好预测,即使是样本量小的少数类别。适用于你希望模型在所有类别上都表现均衡,或者特别关注少数类别性能的场景。
        • 加权平均(Weighted-average): 更注重模型在整体数据分布上的预测准确性。适用于你希望模型在多数类别上表现良好,或者希望评估模型在整个数据集上的综合性能的场景。
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!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,内容摘自(百度百科,百度知道,头条百科,中国民法典,刑法,牛津词典,新华词典,汉语词典,国家院校,科普平台)等数据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! 图片声明: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,觅知网授权图片,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和百度,360,搜狗等多加搜索引擎自动关键词搜索配图,如有侵权的图片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。

目录[+]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